地方两会密集点题促消费 今年消费有望明显好转******
本报记者 孟 珂
见习记者 韩 昱
近段时间,地方两会密集召开 。多地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将促消费列为2023年重点工作。
接受《证券日报》记者采访的多位专家表示,在海外主要经济体经济下行风险加大 的情况下,2023年我国经济稳健增长将更多依靠内需驱动,其中消费将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随着各地密集部署促消费相关举措,2023年我国消费有望出现明显好转。
多地拼经济
重点“瞄准”促消费
2022年12月份召开 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 ,要把恢复和扩大消费摆在优先位置 。增强消费能力 ,改善消费条件 ,创新消费场景。多渠道增加城乡居民收入 ,支持住房改善、新能源汽车 、养老服务等消费。
近期多地将恢复和扩大消费列为2023年工作重点,并作出了具体 的工作安排 。
例如,安徽芜湖市在2023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重点做好八个方面工作 ,其中提及要“促进消费持续回暖。增强消费对经济发展 的基础性作用 ,多措并举提升居民收入和消费能力”,并提出要“通过推动供给创新培育消费新增长点 ,促进聚集性 、接触性消费加快恢复 。做活线上消费平台 ,建设新型消费网络节点,网络零售额实现700亿元 ,增长14%”。
山东济南市在2023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要“促进消费恢复扩大。积极对标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 ,着力提高省会消费能级和吸引力”“保持汽车 、家电等大宗消费稳定增长”,并提出要“新引进知名首店、品牌店、旗舰店50家以上,促进‘老字号’创新发展”。
星图金融研究院高级研究员付一夫对《证券日报》记者表示 ,从宏观经济视角来看 ,当前随着海外主要经济体经济衰退风险加剧 ,我国出口亦有所承压,此时需要政策端快速释放内需空间 ,以强化经济增长动力 ,消费 的重要性进一步凸显 。
“消费作为最终需求 ,是畅通国内大循环的关键环节和重要引擎 ,对经济具有持久拉动力 ,事关保障和改善民生 。”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经济研究部副部长刘向东在接受《证券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 ,当前各地把恢复和扩大消费摆在优先位置,将有助于更好统筹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扩大内需 ,使消费潜力充分释放出来 ,发挥消费对经济循环的牵引带动作用。与此同时,扩大消费还能帮助增加居民收入,提振市场信心,引导经济进入正反馈的良性循环 ,切实发挥出消费支出对经济增长的基础性支撑作用 。
提高居民收入
恢复消费需求
业内人士认为 ,2022年我国消费市场总体表现较为疲弱。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 ,2022年11月份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8615亿元 ,同比下降5.9% ;2022年1月份至11月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99190亿元 ,同比下降0.1% 。
在民生银行首席经济学家温彬看来,此前制约消费恢复 的因素主要是线下消费场景受限、居民消费能力减弱以及居民消费意愿低迷。不过随着疫情防控措施持续优化 ,消费场景不断修复 ,线下接触性、聚集性消费将会逐渐恢复。同时 ,在稳增长政策支持下,经济将实现温和复苏 ,带动就业扩大和居民收入增加 ,从而增强居民消费能力和消费意愿 。
刘向东表示,要增强消费能力 ,改善消费条件,创新消费场景 ,就要多渠道增加居民收入,提升居民消费能力和意愿,稳定和优化多样化的消费场景 。比如,可以加快高速公路(含服务区)、国省干线 、农村公路,特别是旅游公路沿线充电基础设施布局建设 ,支持居民社区、小区等停车场安装充电桩,发挥充电基础设施 的网络效应 ,吸引更多消费者购置新能源汽车。出台新一轮汽车 、家电下乡和“以旧换新”补贴政策 ,引导居民加快汽车、家电等大宗消费品的更新换代。
事实上 ,不少地方政府已在相关方面部署了具体措施。比如 ,1月3日 ,河南省发布《大力提振市场信心促进经济稳定向好政策措施》 ,提出鼓励各地出台促进汽车消费 的惠民政策,将购车补贴政策延续至2023年3月底,对在省内新购汽车按购车价格的5%给予消费者补贴,最高不超过10000元/台,省、市级财政各补贴一半;鼓励各地对智能电子产品和家用电器产品消费进行补贴或开展以旧换新促销活动 ,将省财政对各地实际财政补贴支出按不超过30%给予奖补政策延续至2023年3月底 。
在付一夫看来,恢复消费需求 ,要从提高居民收入着手,从而达到提振信心的作用 。需要继续切实推动就业市场稳定,以确保居民有稳定的收入来源 。同时,可以继续为中小微企业纾困解难 ,缓解市场主体的经营压力 ,继而稳定就业岗位 。
“还可以考虑针对特定行业发放消费券,有利于在降低消费者消费成本 、增加消费意愿的同时 ,带动行业回暖 。”付一夫进一步表示 。(证券日报)
中共二十大注重讲好中国故事 突围文明话语困境******
(中共二十大·观察)中共二十大注重讲好中国故事 突围文明话语困境
中新社北京10月20日电 题:中共二十大注重讲好中国故事 突围文明话语困境
中新社记者 马海燕
2017年,230余件(套)阿富汗国宝来到中国展出 。在中国巡展约三年间,140多万人观看过展览,并为它们颠沛流离 的命运和守护者的默默付出而感动 。
因为中国也曾有国宝毁于战火 ,也有国宝因战乱流失海外,所以中国人对所有文明的坚守和保护都心存敬意。
- 资料图 :2019年4月24日下午 ,由文化和旅游部 、国家文物局联合主办的“归来——意大利返还中国流失文物展”在中国国家博物馆开幕,796件流失文物“回家”后国博首展 。图片来源 :ICphoto
过去十年,富裕起来 的中国人对精神生活 的追求空前提高 ,走近世界舞台中央的中国对于深化文明交流互鉴也更加重视。
中共二十大报告提出 :“增强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 ,坚守中华文化立场,讲好中国故事 、传播好中国声音,展现可信、可爱 、可敬 的中国形象,推动中华文化更好走向世界。”
此间传播学者注意到 ,这是党代会 的报告首次将文明传播力影响力与国际传播能力放在一起阐述。
北京大学国家战略传播研究院院长程曼丽表示 ,这意味着中华文明不仅 是“讲好中国故事 、传播好中国声音” 的重要方面 ,也将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提供更有力的价值支撑。
中国领导人高度注重从中华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 。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到阿拉伯国家联盟总部 ,从纪念孔子诞辰2565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到亚洲文明对话大会,习近平在多个场合阐述中国的文明观 。
从十九大报告提出“加强中外人文交流,以我为主 、兼收并蓄”到二十大报告提出“增强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 ,执政党对以文明沟通民心、以文明塑造国家形象 的思路更加清晰 。
程曼丽表示,过去十年,中国领导人运用中华文明 ,提炼中国智慧 ,为世界治理提供中国方案。只有理解了中华文明,才能理解人类命运共同体背后 的思想力量和精神力量 ;文明多元化决定了现代化道路 的多元化,理解了中华文明,才能更好地理解中国模式 、中国道路、中国式现代化 的根基 。
“西方以理性建构 的方式 ,给世界强加一套规则体系 ,欲将中国塑造成西方投射政治想象 的载体 。”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教授赵永华说,21世纪的今天,中国突围文明话语困境 的基本策略就是“讲好中国故事”,向世界传播中国声音,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讲故事并不简单 , 是给周围世界和生活赋予意义和秩序的过程 。”
赵永华认为,阻碍国外受众接受中国故事 的并非信息不畅,而 是根深蒂固的文化观念和偏见。讲故事的终极目标 是要寻找到文化之间的可通约性 ,以文化间性和文化包容弥合文化差异 ,彰显中华文明的宽广胸襟 。
资料图:2022年2月4日晚,第二十四届冬季奥林匹克运动会开幕式在北京国家体育场举行。中新社记者 李骏 摄北京冬奥会开幕式上 ,充满中国文化底蕴 的“二十四节气”倒计时惊艳世界 ;闭幕式上 ,“折柳寄情”让世界看到了传统中国人 的含蓄与深情 。“相互尊重 ,平等相待”“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开放包容,互学互鉴”……这些中国传统文化和智慧也在“天下一家” 的叙事中为更多人所理解 。
文明交流体现在日常点滴中,从不戴有色眼镜看人 ,到尊重彼此的饮食 、服饰、语言 、风俗、传统和流行文化,再到彼此欣赏 、美人之美 、美美与共,需要千万条交流和对话 的桥梁和纽带 。
文明交流与传播也从官方、媒体、学界的行为变成民间自觉自发的行为。十年间 ,中国传统文化精粹不断融入新时代的发展潮流 ,国潮成为新时尚,文博创意产品成为网红新宠 ,非遗绝活正吸引着越来越多 的新生代继承,并通过社交媒体吸引国外更多人的目光 。
互联网上受欢迎 的不仅有李子柒们展示田园风光的短视频,还有中国的网络小说 、影视作品 。国外受众从中一窥现代中国人 的精神面貌。为了更好地了解中国文化,世界各地学习中文的年轻人也越来越多 。
“文明的传播力影响力必须落在国际传播 的实处才能焕发生机和活力。‘讲好中国故事 、传播好中国声音’不仅仅是传媒机构 的事 。”程曼丽说,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阂 ,以文明互鉴超越文明冲突 ,以文明共存超越文明优越 ,任重而道远 。(完)
中国网客户端 国家重点新闻网站,9语种权威发布 |